近年来,杭州市围绕农产品生产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,从投入品、生产过程、巡查巡检、抽样检测、承诺达标合格证、信用追溯等多环节多角度联合发力,积极推进“数智农安”智慧化监管,有效提升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。
一、着眼全程管控,强化顶层设计
(一)明确产品框架。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因素,明确生产主体信息库、数智农安移动端、电子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、农产品生产主体信用评价体系、追溯和监管系统的“一库一端一证一体系两系统”架构。
(二)推动互联互通。一是部门联动。纵向贯通市、区县(市)、乡镇(街道)、村和生产主体,实现五级一张网;横向对接省农业农村厅、省信用办、市气象局、金融机构等,实现多跨协同。二是信息联通。打通市农业农村局内部种植、畜禽、水产品、执法等信息,实现生产信息一张网。借助大数据、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,建立数据模型,设计运算法则,实现信息可共享、源头可追溯、数据可定位、风险可防范。目前,全市3509家规模生产主体及生产大户已全部纳入信息库,建立电子档案,共享各类信息数据1880.89余万条。
(三)优化业务流程。改变逐级上传下达流程,实行任务下发、执行跟踪、不合格处置等线上全流程闭环管理。针对以往被抽检主体难选择、安排不均匀、覆盖不全面等问题,推动形成“根据系统自动生成的信用等级自主选择、并通过模型预算智能分配”的抽检方式。2021年以来,该系统共执行357个抽检任务,累计抽样17715批次,处置风险主体201家,抽检覆盖率同比增加25个百分点。
二、聚焦监管质效,筑牢安全屏障
(一)信用评级提精度。引入农产品生产主体信用评价机制,着眼农产品生产全链条管控,不断升级完善评价系统,设立13个一级指标、25个二级指标、45项具体评分标准及5种严重失信情景。融合省市公共服务平台数据,建立数字化信用分析模型,实现全市3509家生产主体信用自动评价,以5种颜色分别代表5个信用等级。目前A级221家,B级1134家,C级2151家,D级3家,E级为0家。
(二)风险识别强预警。将生产主体农兽药采购记录、农事操作记录、月度上市农产品记录、承诺达标合格证开具记录等信息纳入全市2164名乡镇和村“网格监管员年度巡查任务清单”,并自动生成辖区内生产主体落实质量安全管控责任情况。同时,针对生产、监管、抽检、信用等工作中所发现的问题,及时开展风险预警。如通过分析信用指标,查找生产主体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中的薄弱环节,有针对性地开出“处方”,并推送至所属网格员和生产主体,实现精确预防和预警,先后发送隐患整改信息7565条,有效消除了监管漏洞和盲区。
(三)分级监管扩广度。通过分级监管,优化资源分配,有效解决基层精力有限问题。对常年无问题、信用好的生产主体,在保持最低抽检和巡查次数基础上,降低50%抽检和巡查比例;对偶发问题、信用较好的生产主体,维持100%的抽检和巡查比例;对问题较多、信用一般的生产主体,增加监管力度,将抽检比例和巡查检查频次提高到200%;对使用违禁药物的生产主体,将其列入严重失信名单,不限制抽查比例和频次。
三、突出惠民管用,助力提质增效
(一)优化服务,提升产品品质。坚持建设为管、建设为用,以多维度数据为基础,对主体进行精准画像,点对点推送生产模式示范图、农事指导、农资信息、产品供销统计、农业气象数据和灾害性天气预警等内容,为生产主体提供及时有效的生产技术服务,提升农产品品质。“数智农安”系统上线以来,生产主体点击各类服务信息量近3100万人次。
(二)阳光生产,提振消费信心。为每个生产主体赋予一个专属二维码,消费者通过手机扫描,即可看到生产主体的种植养殖、采收、销售、认证等全过程,了解主体信用等级、地图导航定位、企业基本情况等信息,增强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透明度。同时,根据不同主体和产品特点,个性化定制承诺达标合格证,让消费者扫码“一站式”体验,解决百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知情难、追溯难问题。目前,承诺达标合格证已被纳入“浙农码”,并上架“浙里办”“浙政钉”平台。
(三)信用惠民,助农增收共富。市级农业农村部门与省农信联社杭州办事处、农业银行杭州分行,县级农业农村部门与当地金融机构等分别签订协议,按照农业生产主体的信用情况,在低于正常贷款利率的基础上,以差异化金融服务办法提供资金贷款,激励生产者诚信生产,助力增收致富。如建德农商银行对当地A级的生产主体给予300万授信额度,年利率最低4.15%;对B级的给予200万授信额度,年利率最低4.35%。2021年以来,累计为676家B级以上主体发放贷款超过7.2亿元,节省利息1689万元。
TAGS:
农产品 质量 杭州 抽样 追溯
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,图文仅供行业学习交流使用,不做任何商业用途。文章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,其原创性及文章内容中图文的真实性、完整性等未经本站核实,仅供读者参考。
上一篇: 全国市场监管系统食品安全工作座谈会在重庆召开
下一篇: 关于春季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提示